第12章 妻子

看到丈夫愁眉不展的样子,妻子十分担心,但是什么也没有追问。他注意到门的右边放着三个皮袋子,看来,她准备与丈夫一起去远行,还有两个儿子。对待这项责任重大的事情她从来都是亲力亲为,不让那些仆人动手。

这是匈奴人的古老传统:一切远征需要的东西必须由殷勤慈爱的母亲来准备,由大妻子亲手检查,其他妻子通常只是打下手。一切必备的物品只能由大妻子最终确定,并且她会亲手收拾行囊。

远行袋是真正的出行小仓库,有许多的口袋和夹层,每个夹层都是为特定的物品设计的。如果你在远行的途中需要什么,完全不用浪费时间,即使是闭着眼睛,也能立刻找到需要的东西。通常,每件东西会用不同颜色的小块绸布仔细地包裹好,这样即使在昏暗中也能认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并快速地拿出来。将物品放回原处之前,要仔细地包好,这是每个人从小就要养成的习惯,因为路途遥远,你会不止一次地需要这些东西。实际上,这种简单的仪式是有深刻考虑的,因为出门在外,这些细节正体现了让人感动的亲人的关怀。看到这些物件,仿佛亲人就在身边。

“你是在装备自己的‘战士’吗?”指了一下袋子,他顺便问了一句,然后坐到火炉旁。炉火烧得正旺,三脚架上的瓦罐里正煮着为他准备的食物。

“你没事吧?大家说的……是真的吗?”

通常,妻子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是十分果断,现在不知为何,问得有些犹豫,甚至很胆怯,这完全不像她。

“是的,是真的。”

“她是从哪知道的?”他想,“难道是从可敦那里听说的?”

“我现在可以说是一个自由人,终于自由了。”

“怎么会这样?!你还这么强壮,还可以做很多事……他们怎么能这样?好吧,没有他们你也可以正常生活……但是,没有你他们能行吗?”

“可以的,都能应付。”

“谁会被任命为新的大将军?”

“还不知道呢,在图拉尔的坚持下,单于同意了他的辞任申请,但是尚未任命新人。一定会在这些年轻人中挑选一个,年轻人怎么能留我这样的老头呢?他当然会需要同样是手脚麻利、头脑灵活的年轻人。”

“我无法想象,离开军队你是什么样子……就像一个强壮的男人不在军队服役一样,不可思议。”

“我会挺过去的,你也知道,我早就想要过安宁的生活,想在‘蓝湖’边居住……一切都以军队为主,这是你们匈奴人的想法。而在中原和其他民族,只有青年人才去服役,像我这样的老头立刻会被撵回家的。”

“真奇怪,那么多的人能去干什么啊?”

“能做的事很多啊!基本上去种植稻米、大豆,养桑,织布。还有的人从事商品运输,做小商贩,捕鱼等。一些人做这些,还有一些人管理,维持秩序。”

“而我们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应付这一切,同时还可以当一名战士。当然,也有些人是牧民,饲养家畜。”

“这是在你们这儿,而在那里完全不同!”

“你是想说,在那里生活得更好吗?”

“不,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从某些方面来说,这里更好,而其他方面,可能那里更好……”

“是吗?”妻子摇了摇头,笑了一下,“那怎么能呢,他们可是认为我们是野蛮人啊……”“你们不也是说,他们如同牲畜一般,吃草和蛇、昆虫那些脏东西嘛。”吴胡安笑答,“好吧,我们不要再比较和争论了,不然我们会争吵一辈子的。中原很遥远,而我们在这里会继续生活下去,以后我们会像自由的小鸟一样。”

“那好吧。”妻子会心一笑,“我更喜欢这样,难道整个春天、夏天、秋天都将属于我们自己了?我简直不敢相信……”

到了晚上,儿子们忙完了军队的事务,回到家中——沉默不语,眉头紧皱。原来,他们已经得知了自己的父亲准备退役的消息。他们不仅将这种事视为父亲的悲剧,甚至还认为这是全家的不幸。但是,看到父母快乐的样子,他们面面相觑,十分困惑,完全不明白怎么回事。

按照匈奴律法和习俗,每个健康的人,如果他还正当年,那么他无法想象自己不在军队的生活。通常根本没有多少人能活到退伍的时候,只有重伤、重病或是高龄的情况下才会离开军队。难怪每个匈奴士兵都认为真正的男人应该战死沙场,这才是最好的结果,最好的生命的谢幕。躺在病床上死去,简直是一种耻辱。

儿子们的外表像母亲——身板宽大,体格健硕,浅黄色头发,只是眼睛不是浅蓝色,而是蓝绿色。儿子的这一切都让吴胡安感到高兴。奇怪的是,在周王朝大多数人有匈奴血统,却认为华夏人的五官特征是美丽的标准。他们认为,只有眼睛狭长的黑发女人才是美女。

如果吴胡安为儿子们难过,那么完全另有原因。晚餐是用肥羊尾油烤的羊肉,配了些青菜,加了些从中原运来的调味料。看着魁梧的儿子把母亲准备的晚餐一扫而光,他叹了口气。他们自小同父亲十分亲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和父亲明显变得疏远了。除了短期执行任务和长期行军,一有时间吴胡安便教育这两个孩子,教他们汉文、书写、文明礼仪,他认为这些对他们今后的仕途发展会有所帮助。就现在来说,这些发挥了多大作用还很难说。不过十五岁的大儿子已经是个手下百人的百夫长了,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如果幸运的话,还有更好的升迁机会。

但是,最近,对良好的家庭成员间的信任和亲子关系他有了深深的担忧,这样的担忧是从孩子们长大开始的。作为军人,他们开始参加行军训练,经常离家,逐渐疏于同家人交流。

一方面,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生活中的规律,是大自然的规律,雏鸟迟早要飞出巢穴。但是他还是有某种不公平的感觉……看着和自己一般高的两个意气风发的儿子,他突然感觉自己像只可怜的小鸟,喂养着杜鹃的雏鸟……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儿华夏人的特征,不论是外表,还是秉性和习惯。他们更像是匈奴人,甚至比有纯正匈奴血统的同伴们更像匈奴人。

当然,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有华夏的血脉,在饮食口味上也偏爱家里的饭食。食用大量香气浓郁的蔬菜、调味品和其他一些美食——这是他们家的饮食特点。而这些东西是帐篷之外的人没见过的……是的,必须小心避开别人的眼睛。遗憾的是,这几乎是儿子们从小唯一继承下来的华夏习俗,并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在这种脱离家庭生活的长途行军、野营中,很明显,对他们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他们现在的生活圈和生活环境。

为什么使父亲警觉的孩子们的一些习惯——他们的语言、行为和习气,却完全不会引起母亲的注意和担忧,她可以平静地接受孩子们的一切。这也很好理解:在她看来,孩子们身上的匈奴人的特征是自然而然的属性,而疏远父母在这个年龄也是合乎常理的。

尽管吴胡安在这里从军几乎十七年了,可以说已经适应、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但是他和匈奴人在某些方面还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不同的——他们骨子里就是不同的人,两个民族有各自的处世之道。

但是,理解、认识和经历——这是一回事;而接受、融合,就像把它溶进自己的血液一样——完全是另一回事。

生活带给他的是意外,伴随着这样的意外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服役经历。如果没有那场多年前的不幸——没有被大门压住手,并来得及快速跑进要塞——那就会在大周帝国继续生活下去,不知道要在那里生活到多久。虽然在随后的战争中,他很有可能像成千上万的士兵一样,在战争中牺牲或伤残,毕竟当时的战争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但如果他能奇迹般地幸存,完成服役后返回家乡,那么对他而言,最好的,但也不是轻松能够得到的归宿——成为官府的文官。为这份不高的,但舒心的俸禄感到快乐,平安地度过余生。

而他收到了最最特别的“命运的礼物”:在众人面前完成了最英勇的壮举,甚至连敌人都视他为英雄;被敌人掠走,成了俘虏;昔日的敌人又给了他继续完成军人生涯的机会;在家乡人们视他为民族英雄,他享受到巨大的哀荣,他的全家在周王朝也享受到了相当大的特权;而在这里,因为有了大将军图拉尔和他的家人,他又获得了“重生”,拥有很高的军衔……

他明白,如果他经历的这些事件称不上离奇,那也可以说是非常不平凡了,好像是上天的安排,他的命运早已注定。他听从了命运的一切安排,没有抗争。只是每一次当他遭遇某些致命的意外,在当时的情况下,因为自己的秉性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避开这些意外的。当然,还有一件事可以称为意外——那就是大将军图拉尔目睹了他的壮举,他一个人就可以决定释放这个受伤的人,然后派最好的医师照料。而且似乎他一个人就能够判定,这个华夏人拥有非凡的学识和才能,把他由一个战俘变成了自己最忠实的助手,甚至还招他为自己的妹夫。吴胡安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娶这样的新娘。当然,在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还活着的情况下再婚,这让他极其痛苦。对于华夏人来说,这是亵渎神灵,极大的罪孽……不过,有一点证明他是无罪的:对于他所有亲人来说,他已经不在人世了。鲁途安不可能再回来了,他牺牲了,去了天国。而在这里,在一片新的天空下,以一个新的名字,生活着一个叫吴胡安的人,这个人在他的家乡无人知道,就是这样……

新妻子比他小差不多二十岁。她是个非常聪慧的姑娘,什么事情一点就透,一看就懂。刚毅的性格也正符合她在社会上的崇高的地位。而且,让人觉得好笑的是,她比身体有些瘦弱的丈夫要强壮一些。就这样,家中的一切事务均由妻子掌管,一切由她做主。吴胡安因为有自己的职务,对此并没有意见。而且,母权制在匈奴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