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鲁途安更名为吴胡安

多个世纪以来,华夏大地因与匈奴为邻,许多匈奴官宦贵族迁徙至这里。不少华夏人也与匈奴人实现了融合,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故事:一些人在战争中被俘虏,然后被送到匈奴军队充军;还有一些人被当作战利品,发配去干农活和从事其他日常劳作;但还有一些人,因为某些原因他们逃离了自己的故土,跑到“异国他乡”来,自愿与匈奴融合。逃离故土当然不是美好的生活,而多半是因为他们在家乡已身处绝境。能够使一个人背井离乡的原因简直太多了。

大多数被俘的华夏人种植谷物以供应军队、战马所需,有少数人饲养牲畜,仅有个别的人能够在军队做后勤保障的勤杂兵。

几乎所有人都十分满意自己的新生活,这样的生活同以前相比更加自由。谁能忘记在灾荒的年代,还要交苛捐杂税的日子。交不上赋税的百姓则难逃厄运:无力支付赋税的人就要服徭役,甚至是卖身为奴。而匈奴人,对待这些不可抗力的天灾,还是能够给予一定的宽容和理解——以赋税的形式征收的粮食是计算出的农户手里的盈余。因此,对官府瞒报是没有意义的。出售这些盈余粮食也是很困难的,只有从远方来的外乡人才会有需要。

十七年前,华夏人鲁途安被匈奴人俘虏,依据周朝律法,所有投降敌人的人都被视为背叛帝王,是重罪。因为鲁途安在七千人的军队担任副将,这是相当高的职位,为了使家人免遭迫害,他不得不完全消失,如同死去一样……还能怎么办呢?只有如此!但这也少不了命运的捉弄。在中国的王朝,达官贵人、高级官吏死后要追加谥号,他也不例外。而同时,匈奴人开始称活着的鲁途安为吴胡安,他又获得了新生。真是造化弄人,因为他与草原民族外形相似,长相粗犷,在中原时曾有人称他为“匈奴人途安”,在这里,中原的胡安“重生”了……这大概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流亡的将领在异国获得如此恩典,以贵族礼遇相待。为国“牺牲”后,他在这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和一个新的名字。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悲伤的故事。

当时,中原戍边的战士驻扎在山间溪流后的一个小要塞里,尽管在春汛时溪水有些任性,但这条小河在夏天通常是干涸的。不过在雨季,它也总是有溢出的危险。

匈奴人从未对要塞方向表现出侵略意图,因此,过去的三年里边疆地区一直相安无事,这里的服役生活甚至是有点无聊的。

要塞总指挥修毅一生指挥过多支边防军,是一位身经百战,抗击匈奴游击军队的老将领。他认为,在和平时期,军队的训练也不应停止。作战经验丰富的战士们由于超负荷的训练而精疲力竭,他们觉得并未从严苛的训练中有所提高,因此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的上司,甚至背地里调侃他的疾病。修毅由于长期服役,疾病缠身。以前他从马上跌落,左脚走路跛,不仅如此,他的视觉和听觉能力也在逐年下降。但是很显然,指挥部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他的丰富经验,仍不想让他辞官回乡。

一天,没有任何灾难的征兆,但它来的那样猝不及防。任何人都还未来得及明白,为何匈奴骑兵绕过了所有巡逻哨,突然从天而降。当时没有接到通知,大部分驻军都在要塞外。

由于敌人的突然袭击,步兵部队装备不全,只能用简单的武器进行抵御,但训练有素的士兵借助环形防御阵势,仍然能够抵挡一阵敌人的进攻。

要塞里,他们注意到了匈奴人的显著优势,并向大门外面的守军发出了撤退信号。当士兵冲到敞开的大门时,大门门闸——通常在早晨由一个巨型的绞车提升到上面——此时由于卫兵的疏忽开始意外向下降落,要隔断所有没来得及躲进大门的士兵。这种情况下,士兵们自然开始恐慌,随之而来的是拥挤、踩踏。

沉着冷静的鲁途安将自己的长矛放到巨型大门下面,它的手柄是由坚硬的木料制成,在门下发出的声音,仿佛在催促着正在奔跑的人们。他支撑到最后一位士兵快速跑进要塞。在沉重的铁门闸的压力下,长矛裂开,只剩鲁途安带着长矛在外面支撑……这个勇士倒下了,他的左手被门砸中,两天后,他在匈奴部落里苏醒过来,隐约的疼痛从他的左手遍及全身。医师给他喝了点东西,他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昏迷。终于有一天,他醒来了,发现自己的整个左手没有了。

那时,他意识到匈奴人砍断他被门砸中而受伤的手,救了他的性命。如果在其他情况下,在慌乱的战争中恐怕不会有人注意到他,放任他死在人群中。但是匈奴人目睹了这一切,赏识他的勇气,视他为英雄。

通常他们不会太在意战俘,只把他们当作毫无价值的战俘释放,这也是很公平的对待。这些人被释放后经常又回到匈奴,因为在自己的国家,就连普通士兵只要有过被俘虏的经历,就会遭受审判以及严酷的刑罚,更别说是将领。

匈奴人把鲁途安整只手掌都截了下来,这也是斩断了他的过去。因为在中原国家,没有左手就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你不能向所有人都去解释——你不是一个被判处盗窃罪的小偷,而是一名老兵,一位战争英雄。在中原,重要的是——不要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不要与众不同,更加不要引起别人对你丝毫的怀疑。一人犯法这只是半个灾难,最糟糕的是,整个家庭,所有族人都被牵连。他的这种情况,最好自己战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好过连累孩子和全族人的命运。

匈奴人一开始便真诚地对待鲁途安,对他十分关照。作为英雄,他立刻成为匈奴中受欢迎的人,甚至是可以信赖的人。大将军本人——匈奴军队的总指挥——希望他担任军队的副官和参谋。权衡利弊之后,鲁途安接受了这样的厚待,只有一个条件:绝不参加对抗中原的军事活动,并对他的真实名字保密,这样就不会有密探将他的消息传到中原国家。

鲁途安被俘那年已经四十岁了。

鲁途安出身底层世袭官员家庭,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梦想着进入中层官僚阶层。他的老祖父从官一生,历经波折,饱经风霜,对此笑说:“有志向是可以的,但是应该把握好度,如果这个梦想在我或是我父亲那一代就实现了,那么你们可能由于某种过失,现在在为修筑要塞城墙而和泥巴呢……官场是十分危险的,很少有人明白这一点。尽管最底层的官场俸禄不多,但却是最可靠的。为了这份安逸的生活,我们应该满足现状。”

鲁途安走上父辈的路,刻苦读书并通过考试走上仕途。按照中国人的观念,他做官的年龄算是很小了。他的第一个官衔——小司徒——是一份计算粮食收成的职务,根据收成核算每个家庭应该向国家缴纳赋税的数额。

对于村民来说,年轻的鲁途安的职务几乎被认为是永远的灾难和不幸的根源。原因在于:首先,由于无力缴纳赋税,所有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不幸都会降临一个家庭——孩子被抓去充军或者强制服役,而在某种极端严重的情况下,全家都可能沦为奴隶。

每件事的情况都可能不同,有的取决于人,有的不受制于人。小司徒只要牢记自己的职责,不同情况可以自己决定如何来处理。如果他愿意,可以稍微降低,也就是减少赋税,这可以暂时延缓被征税家庭的痛苦。鲁途安出于同情和善良的天性,经常帮助人们。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逃过灾难的人们对这位年轻的官吏深表感谢。但是,总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告发这位富有怜悯心的小官吏。

幸运的是,现在不幸只是落到了他一个人头上,他不得不离开妻子和两个孩子去军队服役五年。对他来说,这不是最严厉的惩罚,这还多亏了他母亲的匈奴人血统。众所周知,这种家庭出身的男子最适合去军队服役。

全家都为他的新“差事”感到极大的悲伤,并把他送到军队,仿佛永别一样。也许,正因如此,他突然感到正要发生什么不可逆转、无法挽回的事情。

事情真就这样发生了,服役到了第三个年头,之前似乎一切都很顺利,但随着职位的不断提升,真正的不幸也随之降临了——失去左手,做了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