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甬道
- 天官秘术1:窥天宝鉴
- 逍遥又醉酒
- 2543字
- 2025-04-23 12:13:25
良久之后,日落西山,事情这才告一段落。
此时,天色昏暗,我们也只好原地宿营。
我们围坐在火堆旁,吃着压缩饼干,吃几口就要喝一口水。
“这压缩饼干实在是太硬实了,不喝水根本吃不下去。”甘晓道。
“不然怎么叫压缩饼干。”我戏谑道。
“这玩意真他妈干巴,七叔你是怎么可以吃的惯的?”
七叔喝了口水,用余光瞥了我们一眼,道:“别说你们,我吃了这么多年还是难以下咽。”
“这玩意管饱,但也挺废水的。”江平成开玩笑道。
闲聊了半天,我们又开始商议起以后的计划。
我们相互对视了一眼,眼神齐齐的盯着七叔。七叔被我们盯的有些发毛,问道:“不是,你们看我干嘛?”
“七叔,东西放你那也那么久了,破译出古墓的位置在哪儿了吗?”我反问。
现在我们虽已经穿过了行龙岭,但后面的事情仍然飘渺不定。在这种情况不明的状态下,我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张逝凯,我们从行龙岭的暗道钻过来,现在到哪了?”七叔转头问张逝凯。
“穿过行龙岭后,就是武隆山。在武隆山西边有一条河,叫澜西河。再往西,有一片树林,叫西湖林。”张逝凯解释说。
甘晓坐在七叔旁边,他抬眼看了看一边的七叔,用身体挤了挤七叔,问:“七叔,古墓大概在什么位置?”
七叔摇摇头,将地图凑到了篝火的位置,指着地图回道:“应该就在武隆山了,帛书上写的明明白白,行龙岭以南有一冢。”
以行龙岭为界,陵墓就在行龙岭的正后方,也就是我们的南边。
“七叔,你连陵墓都具体位置都没搞清楚,怎么就着急忙慌的开始行动了?这不是你的作风啊。”我说。
七叔一向求稳,没完全搞清楚状况前一般是不会出手的。
“这古帛上的线索就那么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七叔道。
我摊了摊手,转身就躺下了。七叔他们又闲聊了几句,不久也睡了。
次日,我们一路向南,走走停停。时不时停下查看罗盘的方位,看看有没有偏离方向。
前方依然是一片密林,枯叶覆盖在地面上。
“嘎吱”
我脚下突兀的响起一声清脆的声音,我顿感不妙。
“嗖”的一声,我脚下一空,一股失重感袭来。
我整个人砸到地面上,摔得七荤八素。艰难爬起身来,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眼前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心里不由有些紧张,迅速退到墙壁上,慌乱的看着四周。
我的眼睛渐渐熟悉了黑暗的环境,眼前是一条笔直的通道。
“林哥,你在哪?”
”我在下面!”
一连串急促的脚步靠近,甘晓蹲在地上,呼喊道:“林哥?你没事吧。”
“是我,我没事。”
“林允,你怎么下去的?”七叔问道。
“踩空了。”
话落,上面顿时没了动静。我疑惑的看着上面,不知道他们在搞什么飞机。
一根绳索落下,七叔抓着绳索滑了下来,紧接着是甘晓。
“里面什么情况?”七叔没有废话。
“是一条通道。”我说。
七叔环顾四周,缓缓开口道:“这是一条甬道,没想到你运气这么好。”
“这里可以通往古墓吗?”我问。
“不一定,也可能是当年修陵墓时废弃的甬道。我让江平成他们继续往南走,我们出来了再寻着他们留下的线索跟过去。”
甬道高约有两米,宽达一米半,整条甬道用石砖砌成。
砖与砖之间的空隙里,还涂了一种灰蒙蒙的物质,大抵是古代用的粘合剂,作用等同于现在的水泥。
不过这种砖与砖贴合,然后浇筑一些特殊物质的技法其实还有一种制式,那就是铁水浇筑。
砖砖密封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不管在贴合都会有缝隙,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铁水浇筑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达到水泥的效果,后来被一家叫样式雷的家族广泛使用。
不过这里的浇筑方法似乎不是铁水浇筑,而是用了别的手法。
“七叔,这砌筑甬道的石砖被堵的严严实实,有什么说法吗?”
“不清楚。”
“那甬道是连通的耳室,侧室,还是主墓室啊?”
七叔无语的看了我一眼,说:“你问我我问谁,我本来就是个土夫子,要是我能一眼看出,早就去考古队当顾问了。”
“七叔,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跟我走。”
我讪讪一笑,这问的确实有些过了。第一次出来,遇到什么事都要问七叔怎么办,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
我上前研究起石砖,甬道以长方形条砖砌筑,石砖平面呈八角形。
我有些疑惑,宋朝石砖的制作工艺较为成熟,砖的尺寸相对统一,但眼前的石砖有些地方明显尺寸不一致。
我刚想说些什么,转头却发现七叔已经不见了踪影,这个老狐狸八成是自己先走一步了。
“林哥,七叔走远了。”
“你怎么不叫我?”
“我刚才出神了,才发现,七叔走路没脚步的。”
“这老狐狸。”我骂了一声,但转念一想,让七叔这个经验丰富的老手去探路,也省去了不少麻烦。
“胖子,你看这甬道都是劵顶,有点像元代的陵墓啊。”
“这难道就是元朝国师修的皇陵?”
“有可能,元朝国师为了夺取契机,专门在宋墓边上也修了一个墓。元墓墓室大多都是圆的,棺木悬空,铁链扣死。而且元墓里还有龙火琉璃顶,一层瓦压一层油再压一层油一层瓦,在环形劵顶的圆圈部分。”
元朝的整个古墓就像一个莲花,一共七个地方,主墓室,两个耳室,两个侧室,一个陪葬坑,一个殉葬坑。六个不重要的地方是莲花的叶子,主墓室是莲花本身,他们之间有墓道连接。
在元代,有很强的民族歧视,主仆关系也是天差地别。殉葬的人是不允许和墓主人葬在一起的,毕竟主仆身份有差,所以得重新找个地埋起来。
这个就涉及到一个专业的知识,陵墓。
一般来说,陵墓其实是人们口中的一个叫法而已,其实不然。
在古时,君臣有别,长幼有序。所谓陵墓,无非就是陪葬陵和主墓的关系。有的陵和墓隔得很远,有的是上下,有的是左右,有的是前后,各有不一。
在陪陵的正室里,埋葬的往往是身份最高级的人物,他们与君主或者长者是亲密的关系。
其次是两个耳室,埋葬的是低一等的人,他们和君主或者长者的关系较疏远。再者是偏室,当然也有车马坑、剑冢之类的陪葬陵。
最后是墓葬,分为前殿、中庭、后殿、耳室。前殿一般不会放很贵重的东西,不过会有记录墓主人生平事迹的彩绘壁画,有的是战争,有的是祭祀,形制不一样,记录的内容也就不一样。
中庭是整个墓室的连接,配有形制不一的拱顶,拱顶下有神道直通整个墓室。
后殿是墓主人的所在,贵重物品一般都随主下葬。
再一个是棺椁的形制也不一样,棺椁有别。
帝王和王侯的陵寝里,主墓室一般分为外椁和内棺,而寻常富人则没有那样的形制,纷纷采用棺材下葬,这是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帝王和王侯陵墓里盗洞更多一些。
主墓室里,拱顶和壁画都会描绘墓主人的事迹,其中墓主人的形象会刻刻意的神话放大。
棺椁之中有的会存在暗层,很多帝王的贴身宝器皆隐于暗层之中,古来多少人觊觎,只为将其占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