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明朝技艺在异乡

林大森有时候会想,假如郑和那条船队没有在暴风雨中失散,假如他这会儿还在那艘宝船上当值,他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大概是在船上擦擦甲板,看看海水,记记账目,偶尔登陆时买两斤芒果解解馋,然后继续航行,像一条沿着预定轨道行驶的蚂蚁。但命运却把他扔到了这座荒岛上,像把一颗棋子扔进了另一盘棋局。

在迦莫拉部落的南部,林大森跪在一片空地上,围观的土著们好奇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他手上拿着一块湿漉漉的粘土,正试图做一个煤油灯的模型。

“你确定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沈明月蹲在旁边,皱着眉头问道。

“当然知道,“林大森嘴上说着,但手上的动作却透露出他的不确定,“我在开封府那会儿,隔壁就有个制陶师傅。“

“你只是住在他隔壁,又不是他徒弟,“沈明月毫不客气地指出,“那你还看过御膳房做菜,是不是也会做满汉全席了?“

“我对自己有信心,“林大森说,“再说了,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土著们围观这个来自天外的陌生人捣鼓泥巴已经成了一种新奇的娱乐。他们自己也会做陶器,但方法完全不同。林大森想引进明朝的制陶技术,问题是他自己对此也只是一知半解。

自从苏丰年和阿奇拉公主的婚礼之后,部落首领卡塔尔看待这些天外来客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不再把他们视为可疑的入侵者,而是潜在的盟友和资源。林大森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决定借此机会提高自己在部落中的地位。

“我们大明的技术可以让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林大森曾经这样对卡塔尔说,然后在翻译过程中,苏丰年不得不把“大明“改成“天上的国度“,因为部落里根本没人知道明朝是什么。

卡塔尔显然对此很感兴趣:“你们天上的国度有什么本事?能让雨停下来吗?“

林大森尴尬地笑了笑:“那个不行,但我们有很多实用的技术,比如——“他突然卡壳了,因为他发现自己想不出什么特别实用的技术。他在明朝不过是个小吏,对于高深的工艺一窍不通。

“比如更好的陶器,“沈明月在旁边帮腔,“以及织布的方法。“

于是林大森现在就跪在这里,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但这块粘土在他手中怎么都成不了想象中的形状。

“好吧,我承认,“林大森最终放弃了,“我确实不是很了解制陶工艺。“

沈明月叹了口气:“我就知道会这样。“她接过粘土,熟练地揉搓起来,“幸好我娘以前做过这个。“

林大森有些意外:“你从没提过。“

“你也没问过,“沈明月把粘土放在木板上开始旋转,“我娘家在景德镇附近,那里人人都懂点制陶。“

围观的土著人发出了惊叹声。在沈明月灵巧的手指下,一个小巧的油灯轮廓渐渐成型。她的动作轻柔而精准,完全不像一个只是“懂点“的人。

“你这哪是懂一点,分明是专业的嘛,“林大森酸溜溜地说。

“在我们那儿,这算不上什么,“沈明月抿嘴笑道,“只是女红的一部分罢了。“

林大森看着沈明月专注的侧脸,不知为何想起了他们初次相遇的情景。那时她正在船舱里清点账目,眉头紧锁,一丝不苟。现在她的神情依然那么专注,只是对象换成了这块不起眼的泥巴。

阿奇拉带着几个年轻的部落女孩走近,好奇地观察沈明月的手艺。自从嫁给苏丰年后,阿奇拉成了他们与部落沟通的重要桥梁。当然,这不仅是因为她的地位,还因为她对苏丰年的痴迷使她比其他人更愿意学习“天外来客“的语言。

“这是什么?“阿奇拉用蹩脚的中文问道。

“灯,“沈明月回答,然后做了个照明的手势。

阿奇拉的眼睛亮了起来,她转身对其他女孩们叽里呱啦地解释着什么。女孩们发出了兴奋的笑声。

“我觉得她们想学,“林大森说。

沈明月点点头,示意阿奇拉过来帮忙。阿奇拉犹豫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粘土上。沈明月引导着她的动作,两人一起完成了这个简单的油灯模型。

“好了,现在我们得把它晒干,然后放进火里烧,“沈明月说,苏丰年在一旁翻译。

“火?多大的火?“阿奇拉问。

沈明月和林大森对视了一眼。这正是问题所在——他们不知道如何在这里建造一个足够高温的窑。

“我们需要一个特殊的炉子,“林大森说,“但要建造它,需要很多材料和工具。“

苏丰年翻译完后,阿奇拉自信地拍了拍胸脯:“我们有最好的火工,“然后用手势示意他们跟着她走。

他们跟着阿奇拉穿过茂密的丛林,来到部落的另一边。那里有几个老人围着一个奇怪的土坑,坑里燃着熊熊烈火。他们正在往火里投入一些林大森不认识的矿石和植物。

阿奇拉向老人们解释了什么,其中一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者点了点头,示意林大森过去。

“这位是库玛,部落的火工大师,“苏丰年翻译道,“他说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使用这种火坑炼制工具和装饰品。“

林大森走近观察,发现这并不是普通的火坑,而是一个设计精巧的小型冶炼炉。通过特殊的土层和通风口设计,里面的温度高得惊人。

“天呐,“林大森惊讶地说,“这简直比我们的一些小作坊还先进。“

库玛似乎看出了林大森的惊讶,得意地笑了笑,然后从坑边拿起一个奇怪的工具。那是一个木柄铁头的东西,铁头部分闪烁着奇异的光泽。

“他们能冶铁?“沈明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来是的,“林大森说,“而且技术不差。“

库玛向他们展示了如何操作这个小型冶炼炉,以及如何控制温度。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和简单的示范,他们基本明白了过程。

“我懂了,“沈明月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冶炼技术,结合我们的制陶知识,做出比两边都更好的东西来。“

林大森点点头:“这就是文明交流的魅力所在。“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沈明月和库玛合作,试验了各种制陶方法。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候泥土的成分不对,有时候温度掌握不好,有时候造型设计不合理。但每次失败后,他们都会总结经验,继续尝试。

与此同时,林大森发现自己似乎没什么用武之地。毕竟在明朝,他只是个不太出色的小吏,除了记账算数外,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技能。

一天,当他无所事事地在部落边缘徘徊时,看到几个土著青年正在尝试搭建一个新的棚屋,但似乎遇到了困难。那个棚屋的结构看起来不够稳固,几次差点倒塌。

林大森走近观察,然后灵机一动。“等一下,“他用手势阻止了他们继续的尝试,然后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起了草图。

“在明朝,我见过工匠们是怎么建房子的,“他自言自语道,一边在地上画出一个简单的木结构设计,“关键是榫卯结构。“

虽然语言不通,但土著青年们很快就理解了林大森的意思。他们看着草图,然后尝试按照图上的方法处理木材。最初的尝试并不成功,但经过几次调整,他们终于做出了一个简单但牢固的木质连接。

“对,就是这样!“林大森兴奋地说,然后继续指导他们完成整个结构。

到了傍晚,一个比原计划更牢固、更宽敞的棚屋基本成型了。土著青年们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热情地拍打林大森的肩膀表示感谢。

当林大森回到营地时,看到沈明月和库玛正站在一堆陶器旁边。有些已经烧制完成,有些还在等待入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几盏造型精美的油灯,显然是沈明月的手笔。

“看起来你今天很忙,“沈明月说,“我看到你在教他们建房子?“

“是啊,“林大森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虽然我不会亲自动手,但好歹见过别人怎么做的。“

沈明月笑了:“这就是我们能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物品本身,还有制作的方法和思路。“

“说得对,“林大森点头,“不过他们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那个冶炼炉,在某些方面确实很巧妙。“

晚上,当他们点燃第一盏成功烧制的油灯时,整个部落都聚集在了广场上。温暖的灯光照亮了人们的脸,大家都惊讶于这小小火焰所能提供的稳定光亮。

卡塔尔首领满意地点点头:“天上国度的火光,“然后又补充道,“地上部落的材料。“

林大森笑了:“是啊,两者结合,才是最好的。“

夜深了,大部分部落成员都回去休息了,只剩下林大森和沈明月还坐在油灯旁边。灯光在沈明月的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使她看起来比平时更加温柔。

“你知道吗,“林大森轻声说,“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真能回到明朝,会不会反而感到失落。“

沈明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也这么想过。在那里,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谁会在意一个女账房或一个小吏的技艺和想法?“

“但在这里,“林大森继续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哪怕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也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沈明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却从未真正了解过那里;而有些人远离家乡,反而能看清自己的价值。“

油灯的火焰轻轻摇曳,照亮了这对在异乡的明朝男女。他们身上没有丝毫英雄气概,只是凭借着普通人的智慧和坚韧,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一点一点地扎下了根。

而在部落的另一边,苏丰年和阿奇拉的小屋里,苏丰年正笨拙地试图学习阿奇拉的语言。

“我、爱、你,“他一字一顿地说。

阿奇拉笑得前仰后合:“不对不对,你说的是'我想吃你'!“

苏丰年红着脸重新尝试,但阿奇拉已经扑到他怀里,用一个吻堵住了他的嘴。

语言不通又如何?在这座荒岛上,技艺和爱情自有它们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