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的成长历程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2000年温州师范学院毕业至今一直任教于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从教17年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连续13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认真努力地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我的执着进取、认真负责的工作表现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同事的肯定,领导的信任,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包括“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温州市第五届名师”“温州市第四届教坛中坚”“温州市首届教坛新秀”“温州市优秀党员”“温州市优秀教师”等。回顾17年的教学经历,有幸得到了诸多老师的指点,大致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

第一阶段:热血青年、以校为家(2000—2005年)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凭着吃苦耐劳的秉性,在刚开始工作的五个年头里,全力投身教育,吃住在学校,正是“热血青年,以校为家”的真实写照。每天白天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晚上钻研教材、研究解题,周末家访……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每天非常充实。在师傅邓文达和教务处丁蝶老师的大力帮助下我站稳了三尺讲台,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温州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市一等奖、市二等奖,获得了温州市首届教坛新秀称号,被评为温州市中学一级教师。

第二阶段:学习探索、砥砺前行(2005—2013年)

接下来的八年时间是我教学生涯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人生结婚生子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是家庭的重任在肩,一方面是学校委我以重任,身兼班主任、年级段长、备课组长等多职,背负社会、学校、家长的无限期许。我唯有学习探索、砥砺前行来面对学情的变化及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面对多元文化和社会对教育的冲击。我知道光凭认真还是不够的,还要做教学研究,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育人工作;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此,我从未间断过自我充电学习,并珍惜每一个得来不易的培训进修机会,积极参加温州市第三届骨干教师研修班,金长林名师工作室(站),外出到东北师范大学进行为期半月的学习深造。

值得欣慰的是,我所带学生在2007年的高考中取得了比2004年高考还好的成绩:重点上线20人,二本率31%,本科率71%,高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创下了该校高考成绩的新纪录。之后的2010届我所带班级本科率达到80%,而且所任教的数学科目在高考中也取得好成绩:“三次超省平均分、两次超市平均分”。

期间我获得了:“温州市优秀党员、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也被顺利评为温州市中学高级教师。这些都为我后来进一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变革创新、幸福教育(2013年至今)

2013年至今的这个阶段是我教学生涯的黄金时期,由于温州教育发展的需要,温州第十四高级中学应运而生。面对新的学情、新的生源,要求教师创新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必修课程校本化”主动进行课堂变革,我带领数学组全体教师分“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科层面”三个层面去完成我校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以“小组协作,导学纲要”开展高中数学课堂变革,立足课堂变革进行课题研究。提出课堂教学变革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变革的标志是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变革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课堂变革获得了同仁的肯定与鼓励,我校高中数学荣获温州市首批课堂变革优秀试点学科。

特别感谢“温州市命题项目组、温州市第二届百名领军教师研修班”这两个平台为我搭建了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也给了我与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对话交流的机会,更促成了我的进一步成长,连续获得:“温州市教坛中坚”“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第五届名师”等荣誉称号。

成长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怀有这样的信念:任何持之以恒的努力都将沉淀为自身的能力;任何有意识的自我的学习改善,自我的精神性的修养都终将转化为内在的生命素养。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谁能够更智慧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谁就能够获得更快速的成长。荀子曰:“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对于教师而言,我们要通过一生的学习来修美我们的生命、心灵、智慧,并以此来化育人心,涵煦万有。

良好的教育要给人快乐和幸福,它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维持、享受快乐和幸福的素养、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享受文明和文化的内在价值及意义,并从中学会品味、学会欣赏、学会陶醉。耕耘知识的沃野,兢兢业业、永不懈怠;三尺讲台、一生情愫,因为爱所以爱;直到双鬓斑白就算青春不在;只要有学生叫上一声“老师”,再多的委屈都无憾!感谢人民赋予教师这神圣的职责,我会谨记这份嘱托,淡泊名利,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