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在虎门听陶铸讲《松树的风格》

邓辉粦辑

1959年年初,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虎门与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座谈,随后写成名文《松树的风格》。对于此事,不少参加过座谈的师生在多年后的文章中都有提及。下面是从网上搜到的三篇文章的摘录,其作者都是中大中文系1957级学生。

最后一次见到詹安泰先生,是1959年1月14日这一天。那一天,在广东东莞参加劳动锻炼的中文系师生都集中到虎门公社(今虎门镇),听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按:陶铸1960年才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和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的报告。在大人山一个山坡礼堂的门前,我们中文系的全体师生以及当地党政领导都排队欢迎陶铸的到来。当陶铸下车与欢迎他的人挥手致意时,很多人都向前拥挤想和陶铸握手。但陶铸只和几个人握握手,然后径直走到排队迎候的詹安泰面前,和他握了手,并简单寒暄了两句。这一刹那,詹先生的眼神由暗淡变明亮,恭而有礼。在队伍中,我离詹先生很近,这一幕我看得真真切切。身为省委书记的陶铸竟能主动和一个“右派分子”握手,一是说明了陶铸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的敬重,二是说明了詹先生虽身处逆境,但依然有着正直知识分子的人格的光辉。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詹安泰先生。听说,1967年他与世长辞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得到昭雪,被彻底平反,学校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学术纪念活动。另外补充一句,陶铸那次对我们的讲话,后来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那便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松树的风格》和《崇高的理想》(按:不确,应是《论劳动与读书》)。

(李国栋:《斯人已去,书香犹存——忆大学时代几位老师》)

1958年秋天,中文系全体师生到虎门参加劳动。1959年伊始,在虎门海军礼堂,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为大家做讲座。他的著名文章《松树的风格》,就是根据这次讲话整理的。当陶铸步入会场时,席地而坐的师生,起立鼓掌欢迎。陶铸同志和第一排的老师一一握手。陶铸把手伸过来了,詹先生才把手伸出来。讲座将结束,主讲人问哪一天回校?商承祚主任迟疑一下才说,还有几天。陶铸同志笑笑说,我捅破你们的秘密吧。大家非常高兴,笑了,热烈鼓掌着。陶铸说,这里的香蕉品质很高,专门供应出口。安排一点时间,种一点作为纪念吧。

次日,全系师生在细雨中种香蕉。

(陈新伟:《追忆詹安泰老师》)

1958年冬天,陶铸同志在虎门海军礼堂跟我们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座谈,讲《松树的风格》时,曾经恳切地劝告与会者不要尊称他“陶书记”,而是诚挚地欢迎大家直呼他“老陶”。

这区区的“老陶”二字,不胫而走,很快传为美谈。此刻,我仿佛还可看到他那套简朴的唐装,宛然可掬的笑容,那幽默诙谐、侃侃而谈的风度也似乎伸手可触。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异常高大,格外可亲。所以然者何?恩格斯说过,担任党内负责职务者,“每个人应该从当兵做起”,“最后还必须自愿地列入战士行列中”。当时,陶铸同志是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但他心甘情愿在列兵行伍中“忝居末位”,不以显赫的官阶骄人。相反,拆除了“官衔”这堵墙,他和群众就更加心心相映,形成“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老陶”的称呼,便是一个佐证。这是我党好干部谦虚谨慎、密切联系群众的民主作风的模范体现。我想,设若老陶今天还健在,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重申的“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的决定,是一定会真心真意地投赞成票的。

(彭颂声:《老陶、陈书记及其他》)

(原载《虎门》报第1048期,200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