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标
我站在滨海之城深圳的梧桐山上,海风扑面、神清气爽。向西北朝虎门方向望,一片烟云,海天一色,勾起了我许多回忆和种种遐想。
离开广州来深圳工作也有20多年了,岁月蹉跎,不觉满头白发,已到暮年矣。
回想50年前,在中山大学求学时,自己正是那八九点钟的太阳。“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我牢记这首古诗,立志求学。学校为适应“向工农兵学习”时代潮流的要求,组织师生到虎门劳动和体验生活。那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时我们住在虎门寨,天天和当地的农民一起吃大锅饭,然后一起去门口水田里劳动,搞什么翻耕、密植、挖水渠呀等。中午和傍晚,我和几位同学一起画壁画和出黑板报,反映下乡的所见所闻。有空我们还在老师指导下搞文艺创作,如排练演唱我们中文系师生创作的《虎门颂》,并由年轻的黄天骥老师(现在是中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指挥大合唱,真是情景交融,充满朝气。那段时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来虎门搞调查研究,向在此劳动的中大中文系师生作了一个精彩的报告,鼓励大家要有胆识,要大干。通过下乡的劳动实践,我们学到不少农民兄弟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也对虎门留下了深厚的感情。
十多年前,我去了几次虎门,曾专门去找虎门寨,想看看当时大饭堂门前的那几块我们曾经劳动过的水田和那口鱼塘,但怎么也找不到了。改革开放后的虎门面貌完全变了,只见那里到处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商店和超市很多,特别是服装店十分突出。人所共知虎门的服装业现在出了许多名牌。这里的大道四通八达,布局有序,它已由珠江口的小渔村变成了繁荣的市镇,变成了珠江口的商业重镇了。这一切都使我流连忘返。
1958年冬,我们学生在虎门和工农兵相结合之时,经常爱去林则徐纪念馆和古炮台参观,接受历史文化教育,以求增加对1840年鸦片战争和那时清政府腐败政局的认识。当时的林则徐纪念馆十分简陋,门楼内一座林则徐雕塑和两个销烟池,供人参观。当时在海边小山上的古炮台,几门大炮朝向珠江口海域,人们站在那里就会想象到当年清军和英军激烈交战的情景。
现在那两处重要的历史文物景点完全变了。林则徐纪念馆里面修葺一新,多了几个建筑,雕塑及其说明资料更加完备,真正成为供世人参观的历史文化公园。古炮台我虽然没有近前细看,只是在大路旁边遥望,但是我想也一定会像林则徐公园一样,修饰得非常完善。通过实地参观,我体会到广东省委、省政府,东莞市委、市政府和虎门镇委、镇政府对国家级历史文物遗产十分重视,并下了大力进行维修和装饰,使它更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这同时也提升了虎门的文化底蕴。
站在虎门江边的一个码头上,我又想起1959年初夏的一件事:在中山大学北门码头,中文系师生迎来了一船虎门的客人;他们是专程来看望中大中文系师生的,并且带来了许多虎门生产的农产品。我记得其中有两个少年,一个是初中生小谭姑娘,一个是小学生潘小弟弟,他们曾和中大师生一起在公社饭堂吃饭,培养了感情,才跟着大人来的。后来在改革开放后,我才了解到这两少年的一些情况:小谭姑娘在护士学校毕业后,进入广州陆军总医院工作。听说她后来当上护士长,去过与越南交界的广西某市医院服务,入了党,工作很有成就。我还记得有一次在流花湖边的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看见过小谭姑娘的照片。原来她考上广州的卫校后去照相,因为人长得漂亮,相片也照得好,就被照相馆留下做了样品。潘小弟弟长大以后,大学毕业,有志从商;改革开放后,成为一个很有本事的企业家,一直在东莞和深圳两地创业,颇有成就。这说明虎门人杰地灵,是个出人才的地方。
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是“试验田”,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大都会,而珠三角的东莞、中山、珠海等几个城市也比翼齐飞。中央和省委为发展珠三角经济圈,做了规划。其中修通了一座十分壮观的虎门大桥。它横跨珠江口两岸,为发展珠三角的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珠江口的一个标志性景观。
写于2008年6月12日
(原载《虎门》报第1045期,2008年11月21日)
本文作者系兴宁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深圳电视台原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