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漫长的“女人喂养家庭史”

人类学家所观察到大多数部落社会仍存在性别的分工与协作,男人需要承担相应的劳动。那么,两性的劳动付出比重以及他们劳动收成的比例如何呢?

在珊瑚海边的梅岛(Mer Island),潮水逐渐退去,男人和女人穿梭在环湖礁中一起配合着找寻食物。男人手持竹柄长标枪,站立裸露的礁石上眼睛紧盯着浅浅的海面,每当发现鱿鱼、鲻鱼、鲹等经过,男人就弓起身、紧盯水面,小步跟踪,突然将手中标枪投掷出去。哦,没有命中。他趟着浅水,捡起标枪,仔细调整叉尖,再次小心踱步、搜寻,直到另一条猎物出现在眼前,他突然猛地一掷,一条比手掌还长的鱼被刺中,收入到他的斜挎的篓中。

这个时候,他的女人则背着篓子,弯着腰,挖掘躲藏在礁石缝隙中的贝壳、海螺,每当发现收获,她就用打磨好的锋利贝壳作为刀子,撬开贝类,挖出嫩肉,丢到篓子里。她也随手抓着一只短矛,但是,她并不将它用来扎鱼,而是在浅滩行走时保持平衡。

潮水又慢慢涌起,当裸露的礁石再次被海水淹没,海滩上已经看不到任何猎物,两人就带着各自的收获准备回家。女人的背篓里已经装满了贝肉,而男人则只收获了两条不长的鱼,男人将鱼串起,挂在标枪上,晃悠着走在女人的前面,这两条鱼中的一条会作为礼物送给邻居,另一条由女人宰杀烹饪,作为孩子们的晚餐。

在博茨瓦纳西北部多比(Dobe)地区居住的昆人(Kung)部落中,昆族男人结伴狩猎,为部落带来珍贵的肉食。有趣的是,男人们打来猎物并非由家人享用,越是大型猎物越是需要分享,与邻居分享,隔壁部落的人要分享,有姻亲关系的部落也要分享,作为猎手的孩子们,吃到的仅仅是一点儿。

喀拉哈里沙漠经常会出现干旱,严重的干旱每四年就会发生一次,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时候,昆族女人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她们知道哪里有永不干涸的泉眼,懂得从枯藤上发现地下几英尺的巨大蓄水根,记得肥大的檬戈树或摩乳拉树的树干封闭树洞里藏有水,每一次不懈的找寻都会保住部落的生机。

大量的人类学研究都表明,在早期人类生产劳动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为孩子提供几乎所有的营养,其中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被美国学者玛乔丽·肖斯塔克(Marjorie Shostak)记录生活而闻名的妮萨(Nisa),生活在昆人部落中,那里食物来源充足,营养搭配平衡,人们不会出现营养不良。女性还为整个家庭提供安全的庇护所,守护着家庭的干净与整洁。

阿肯萨斯大学的人类学家瑞贝卡·博迪(Rebecca Bird)的一项研究非常有趣,她分析比较了十几个狩猎采集部落的男女性别分工,提出了一个假设,热衷于大型狩猎的男性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小家庭从大型狩猎中所获甚少,一个男子如果捕获了一只大羚羊,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分配,在部落内分配,在部落间分配,分配最终的结果是自己的孩子几乎吃不到什么。而且,大型狩猎需要很长时间的成本投入,面临的危险因素也很高。

作者推断,男性狩猎的目的并非为了维系基本生存,他们劳动的目的在于社会交往。通过狩猎,男人们结成群体,建立伙伴关系,彼此开开玩笑,交流来自其他部落的信息。在狩猎中,他们认识了几个部落之外的朋友,分享猎物也是结交友人的契机,而人际交往圈子的扩大能够给男性带来更大空间,一个优秀的猎手将在更大范围赢得声誉,建立起充满荣耀的社交体系,同时,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拓展能够大大增加男性结识新异性的机会,让他有可能成为更多孩子的父亲。部落社会中经常会流行一句谚语:“一个好的猎人是一个好的父亲。”

动物行为学者通过观察鸟类,也得出了一个结论,与雌鸟共同哺育后代的雄鸟,经常盘旋和守护在巢穴旁边,其他雌鸟会被巢中幼鸟所吸引,从而增加了雄鸟交配的机会。抛开一夫一妻式的伦理约束,从进化论的角度,这对于雄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