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照护与康复指导手册
- 周颖 刘新颖主编
- 2810字
- 2025-03-14 16:35:50
第二节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儿童群体,因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其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咽鼓管发生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绿脓假单胞杆菌等感染所致,发病时会头脑胀痛,畏寒发热,耳痛剧烈,耳内流出脓水,持续时间长久,甚至会出现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等多种临床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眩晕、感音神经性耳聋等情况,行耳镜检查可见耳内鼓室充血等表现。不但对工作或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同时也使其产生心理压力。
二、临床表现
本病的症状在鼓膜穿孔前后截然不同,常见症状为:
1.全身症状
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较明显,可有畏寒、发热、倦怠及食欲减退,特别是小儿全身症状一般较成人严重,可有高热、惊厥、常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2.耳痛
是本病早期症状,患者以耳深部跳痛和钝痛为主,吞咽、咳嗽、喷嚏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时影响睡眠,婴幼儿则哭闹不止。鼓膜穿孔或鼓膜切开后,脓液流出后,疼痛会明显缓解。
3.耳溢液
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脓血样,以后变为黏液脓性甚至脓性分泌物。
4.听力下降及耳鸣
部分患者的听力受到影响,因为其感音神经的信息传递受到了影响,导致听力下降。患病早期的时候,患者存在搏动性耳鸣情况,当穿孔排脓后,该症状会缓解,因为脓液排出,减小了内部的压力。耳痛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往往不会注意到自身的耳鸣症状。
三、治疗要点
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原则是抗感染、畅引流,去病因。
1.全身治疗
(1)早期使用抗生素对感染的情况进行控制,预防感染。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药物对于患者的抗感染具有很好的效果,早期的及时治疗可以对患者起到比较好的预后,避免鼓膜穿孔。若是穿孔的患者,应该要对脓液进行药敏实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直至症状完全消失,但仍需继续治疗数日,方可停药。
(2)用鼻腔减轻充血剂滴鼻或喷雾于鼻咽部,可减轻鼻咽黏膜肿胀,促进恢复咽鼓管功能。
(3)告知患者多加休息,调整饮食,避免便秘。重症患者应注意支持疗法,如静脉输液、输血或血浆,应用少量糖皮质激素等,必要时请儿科会诊协同观察处理。
2.局部治疗
(1)局部用药:
如患者无鼓膜穿孔,可用1%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1%麻黄碱液和含有激素的抗生素滴鼻液交替滴鼻,可改善咽鼓管通畅度,减轻局部炎症。如患者已鼓膜穿孔,可在0.3%氧氟沙星滴耳液、0.25%~1%氯霉素液、复方利福平液、0.5%金霉素液等滴耳液中选择一种滴耳。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多可自行痊愈,若长期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成形术。
(2)鼓膜切开:
如果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膨出,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穿孔大小不足以让脓液流出,以及有并发症可疑,但无须立即行乳突手术者,可以使用鼓膜切开治疗,要求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帮助脓液顺利地引出,这样有利于炎症的迅速消散,使全身和局部症状迅速减轻。待炎症消散后,穿孔可迅速封闭,平整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和粘连。
3.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
四、常见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疼痛
与疾病相关。
2.焦虑
与听力下降、耳痛、流脓等临床症状有关。
3.体温过高
与炎症刺激出现高热有关。
4.知识缺乏
缺乏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预防及治疗的相关知识。
五、护理措施
1.耳部护理
要仔细观察并记录耳部是否流脓,脓液的量、颜色、气味和性质;若患者外耳道脓液较多,应先用棉签将脓液擦拭干净,然后用浓度为 3%的双氧水溶液清洁外耳道,后用抗生素类药物滴耳,每天滴3次,每次3~4滴。了解患者是否有头昏、耳鸣、听力下降等方面的不适主诉。
2.疼痛护理
观察患耳耳周有无红肿、按压痛等,如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烦躁不安等症状时,要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嘱其放松,如持续多日耳痛严重,高热不退,长期不愈合者行鼓膜切开,可迅速缓解耳痛。中医还可配合针刺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缓解疼痛。
3.用药护理
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及敷外用药,换药器具注意无菌消毒。
4.心理干预
受疼痛及听力下降的影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负性情绪较为严重。护理人员需于接诊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应为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对其进行鼓励,耐心予以疏导,使患者可逐渐接受病情,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病情康复。
5.症状护理
高热、呕吐和疼痛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常见症状。针对高热者,护理人员应鼓励其多饮水,并予以物理降温;针对呕吐者,则需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针对疼痛者,可遵医嘱给予2%酚甘油滴耳,保持咽鼓管畅通,缓解疼痛。
六、出院后的康复指导
1.指导患者正确擤鼻,遵医嘱使用外耳道药液。依据患者鼓膜是否受损及受损的程度采用不同的用药模式,对于鼓膜穿孔的患者,不能使用浓度为2%的酚甘油,避免药液和脓液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伤及鼓膜及中耳黏膜的患者,同时选用浓度为 1%的麻黄碱滴鼻液滴鼻,从而使咽鼓管口黏膜肿胀情况得以缓解,促进中耳分泌物引流;对于鼓膜未穿孔的患者,可遵医嘱予以2%酚甘油滴耳或给予减轻血管充血剂滴鼻,保持咽鼓管通畅,减轻疼痛;对于鼓膜出现穿孔的患者,可遵医嘱予3%过氧化氢清除耳内脓液,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滴耳液滴耳,以消肿、镇痛、去脓,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必要时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若患者外耳道脓液较多,应先用棉签将脓液擦拭干净,然后用浓度为 3%的双氧水溶液清洁外耳道,后用抗生素类药物滴耳,每天滴3次,每次3~4滴。
2.如患者疼痛剧烈可通过看电视、书刊等途径来分散注意力,对于不能耐受疼痛的患者,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止痛类药物。
3.出院后遵医嘱按时服药及换外用药,换药器具注意无菌消毒。用药时应注意:一是让患耳向上头侧位,先用细棉签清洁外耳道,将药液滴入外耳道3~5滴或滴满耳,滴药后用手指按压耳屏数次,保持头侧位 10 分钟,使药液能达到患处并停留;二是吹耳药物,宜研成极细粉末,每次吹入数量不宜过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碍引流,鼓膜穿孔较小或引流不畅时,慎用药粉吹耳。
4.鼓膜切开后患者1周内不要洗头,保持耳部清洁干燥,为良好恢复创造条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咳嗽或者打喷嚏时注意控制力道;1周后洗头洗澡时,用干棉球塞住外耳道口,避免进水而引起感染;出院后注意休息,避免感冒,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不可随意滴药,禁止游泳,避免耳内进水,减少感染机会。叮嘱患者1个月内不可咀嚼硬度较高的食物;3个月内勿乘坐飞机,确保每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5.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与健康教育,注意清淡饮食,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应积极补充营养,促进切口愈合,促进病情康复。
6.针对鼓膜穿孔者,应嘱其避免游泳。
7.预防感冒,如患者病情允许,可适当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应用促进分泌物排出药物。
8.定期复查,依从随访,以及时发现异常。
9.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改善其心态,增强其信心。
10.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自我护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