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枸杞子的名称演变

枸杞子名称的来历除神话传说外,早在4 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记载有“杞”字。2 000多年前的《周易》《诗经》《礼记》《左传》等著作中皆有枸杞子的记载。《周易》“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的爻辞,意为用枸杞遮蔽树下栽培的瓜果,有彰美之德,会有喜庆自天而降。在《诗经》中,关于“杞”的记载共有7处之多,如《诗经·郑风·将仲子》中记载“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各种古代著述对“杞”这种植物的名称也有不同注释。《说文》云:杞,枸杞也。《广雅》云:地筋,枸杞也。《尔雅》云:杞,枸。郭璞云:今枸杞也。陆玑《诗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其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左传》昭公十二年,季氏家人南蒯“将适费,饮乡人酒。乡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晋人杜预解释此处的杞即为世人所谓的枸杞。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枸杞单名为“杞”,又作“檵”。秦汉之时,正式定名为枸杞。

在枸杞这种植物的悠久历史背后,是其名称演化历史的源远流长。历代本草著作对于枸杞的记载,也为这味神秘药材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历代文献记载的枸杞名称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既有名副其实的“却老”之称,也有生动形象的“仙人杖”之称,还有通俗易懂的“象柴”之称……如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枸杞四个别称:“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抱朴子·仙药篇》中提道:“象柴,一名托卢,是也,或名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门精,或名却老,或名地骨,或名苟杞也。”《名医别录》中也记载了枸杞的别名:“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直到唐代《新修本草》中还记载了枸杞的许多别名:“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

两宋时期,枸杞的入药部位逐渐增加,根、茎、叶、花、果实都开始成为采收对象,枸杞栽培技术也有了长足发展。随着枸杞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民间,枸杞的名称也在以前记载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很多新的俗称。《本草图经》中记载枸杞“俗呼为甜菜”。明清时期,各大医家对于枸杞的用药经验已经十分娴熟,枸杞早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重要药材。明朝初期,《救荒本草》中这样记载枸杞的别名:“一名杞根,一名枸忌,一名地辅,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一名地仙苗,一名托卢,或名天精,或名却老,一名枸檵,一名苦杞,俗呼为甜菜子。”李时珍对明朝以前的枸杞名称进行了归纳,在《本草纲目》中总结为“枸、枸忌、枸棘、苦杞、红菜头、天精、地骨、地辅、地仙、却老、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枸杞种植规模的显著扩大和产业的不断壮大,以及中医药书籍的大量出版和普及应用,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枸杞名称愈发多样。《中国植物志》中称枸杞为“枸杞菜(广东、广西、江西)、红珠仔刺(福建)、牛吉力(浙江)、狗牙子(四川)、狗牙根(陕西)、狗奶子(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中药手册》中称枸杞为“红青椒、枸蹄子”;《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中枸杞子别名为“野辣椒,红果子”;《中草药学》中枸杞子又名“土杞子,枸茄子,狗奶子,红耳坠,红榴榴”。

汇总历代本草有关枸杞的文献记载不难发现,随时代变迁枸杞的药用部位在不断增加,由最初的“吃子食根”到如今的“全草皆食”,足以说明人们对枸杞的“药食两用”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时至今日,枸杞仍然以其“子可滋补肝肾,根可凉血除蒸”的独特药用优势,令人们对其青睐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