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
- 吴天岳
- 1443字
- 2025-03-28 14:24:17
前言 FOREWORD
本书写给所有对哲学及其历史有严肃兴趣的读者。它邀请愿意同伟大哲学家一起思考的读者返回哲思发生的历史现场,一起穿越从哲学发端到经院哲学成熟近两千年的历史,一起面对艰深复杂但又与所有理性思考者的困惑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大至宇宙的本原,小至个体的决定。这不是一次朝圣之旅,而是一次致敬之旅。流行乐手常常用翻唱的方式向他们的偶像致敬,但最动人的翻唱从来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忠于原曲精神的创造性表达。同样,向哲学家致敬的最佳方式就是接受他们的对话邀请,用他们情有独钟的反思批判性地考察他们自己的思考和论证,而不是鹦鹉学舌般地售卖现成的结论或所谓金句。当然,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摧毁,而是为了更好地重建,为了真正同情地理解古人的洞见所包含的历史穿透力,而不是廉价地顶礼膜拜和自我感动。这注定是一次艰辛的旅程,它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但要求对于理性思考本身的真正热爱。
要真正从一次思想的旅程中获益,光有说走就走的一腔热忱当然不够。在奔赴古人的思想盛宴之前,首先需要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在遥远而陌生的异国他乡。更重要的是,简单地报菜名或罗列菜品的原料显然只会辜负美食,不深入烹调的细节,只能入宝山而空回。
要了解异乡风情,图像无疑是最直接和最有冲击力的方式。本书为此精心挑选300幅插图(含少量图表),尽可能选择近代以前的视觉图像,尤其是与相关哲学思考同期的艺术作品,或展示历史语境,或将抽象的哲思具象化,希望不仅能缓解漫长旅程中的疲惫,而且能以左图右史的方式消除跨文化之旅的陌生感,构造一个具体可感的古代思想世界。每幅插图均附简单说明,方便读者将它们看作一部相对独立的古代中世纪哲学图像史。
真正的美食家未必是大厨,但一定深谙烹饪之道,尤其是关键性的细节。要深入古人哲思的细节,传统教材的写法没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本书正文部分不追求面面俱到地展示近代以前的哲学成就,而是尝试通过精心选择的论题,在概论式教材止步之处,通过细致的命题分析和论证重构来展示缜密的哲学思考。本书虽然面向没有哲学知识背景的初学者,但不避讳晦涩难解的哲学难题。不敢说做到了深入浅出,但力求每一个概念清清白白,每一步推导即使有错也错得清清楚楚,尤其期待激发同行者自我探索的热情,因此在不少章节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会比解决的要多。
任何游记或旅行指南都有一叶障目的危险,再好的导游也难免沉溺于自我表演。为更好地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入地欣赏近代以前的哲学风景,每讲之后附有书目。其中,“阅读材料”部分提供最低限度的必读文本,包含原始文献和综述,建议在正文前阅读。一是期望读者能直接面对真正的历史文本,而不是单纯依赖本书的转述;二是希望相关概论式教材章节能有提纲挈领之效,以免读者迷失在正文的细节赏析中。“进一步阅读指南”部分则为两部分读者服务,一是期待对所讲哲学家或哲学论题有进一步了解的初学者,尤其是希望能进一步独立探索的读者,为他们提供适合入门的词条和导论性著作;二是立志以哲学为业尤其是以近代以前的哲学史研究为业的读者,为他们提供经过筛选的经典著作和最新专著。此外,本书呈现的学界主流主张,也非常依赖这些论述。为了行文流畅,正文中只做了最低限度的注释,挂一漏万,这些书目可作为补充。本书最后附有概念对译表,提供核心概念的原文和英译文,方便读者查对和重新规划自己的旅程。
行囊已备,借用苏格拉底在《理想国》结尾时的祝福:“就这样,不论在此世此岸还是在那我们已经说过的千年的旅程中,我们顺利前行。”(10.621d2-3)
吴天岳
2022年11月19日于马连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