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
- 吴天岳
- 1037字
- 2025-03-28 14:24:18
2.哲学立场引导的哲学史观
关于哲学史方法论的思考,想说的第二点是: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塑造着他们的哲学史观。什么样的哲学家能进入哲学的殿堂?什么样的哲学问题能成为哲学史研究的焦点?这些都取决于哲学史的书写者如何理解哲学是什么。
拉斐尔和他的同时代人也不例外。让我们回到《雅典学园》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图1.3):画面的中央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丝毫不让人意外,他们几乎在所有时代都被看作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手中各拿一本书作为自己的代表作:柏拉图的是《蒂迈欧篇》,而亚里士多德的则是《伦理学》。这样的选择多少让我们吃惊,因为我们更熟悉作为《理想国》作者的柏拉图,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成就,更被当代的哲学史家称道。拉斐尔的选择,甚至也不同于他之前的中世纪经院学者:在那个时代,亚里士多德也首先被看作伟大的形而上学家,而柏拉图的名字虽然仍被推崇,他的著作却很少被人提及。那么,拉斐尔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图1.3 拉斐尔《雅典学园》局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同一间签字大厅的天花板上,一幅哲学女神画像(图1.4)对我们的问题做出了回答:哲学女神的两侧有两块小黑板,上面的拉丁语写着Causarum cognitio ,“认识原因”,这被看作哲学的根本目的。哲学要让我们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而这里的事物不仅仅指自然物。这从哲学女神手中的两本书可以看出来:一册是“道德哲学( Moralis ) ”,另一册则是“自然哲学( Naturalis ) ”。在拉斐尔和他的同代人,尤其是人文主义者看来,哲学最重要的就是这样两个分支:一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道德哲学,一是对人之外的自然界的因果解释,即自然哲学。此时我们就不难理解拉斐尔为什么会选择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因为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少有地谈到了他对自然万物的哲学理解,而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自13世纪被完整译为拉丁语以后,就被看作道德哲学的典范之作。

图1.4 拉斐尔《哲学女神》天顶画(1509—1511年),梵蒂冈博物馆。
我们今天重新探索哲学发展的最初历程,也和拉斐尔以及他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非常依赖我们自己对于哲学是什么的理解,这是我们穿越历史的理论出发点。当然,这个理论出发点也可能成为理论偏见的来源。就像拉斐尔自己对哲学历史的理解,受限于他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我们对西方哲学历史的重构,也会受制于当下对哲学的流俗理解。要平衡这种偏见可能带来的误差,就需要回到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过往的哲学家如何理解自身,如何理解哲学这门学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是如何起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