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逻辑哲学论》中的哲学观点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致力于思考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他认为,世界由事实(facts)组成,事实由诸事态(state of affairs)构成,而事物(objects)则构成了事态。[5]事态又被译为“原子事实”(atomaticfact),对原子事实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简单对象(simple objects)。大致上,这一系列的组合就是维特根斯坦眼中的世界构造。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这意味着事物自身并不独立存在,独立存在的仅有事实或事态。而事物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结合的可能性。亦即,事物一开始便相互具备联系,某一事物能与何种事物建立联系也并非偶然和随意的,就像树上长不出鱼儿,或者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像猫咪不长在树上一样。[6]

那么,我们能以何种方式思考这种世界呢?维特根斯坦将语言视为世界的图像。据称他战时在东线的战壕里读到一本杂志,其中提到在巴黎的一个法庭上用玩具模型来表现一场实际发生的车祸,这给了他图像论的灵感。[7]命题通过对事态的描述来构造事态的“逻辑图像”。命题之所以能够描述世界,就在于命题与实在(世界)之间存在着共享的东西,就是逻辑形式,即实在的形式。[8]

逻辑图像的真假就在于它的意义与实在符合或者不符合,真的思想的总体就是一幅世界的图像。[9]一般地说,这种符合论一直是哲学家们在解释世界时所惯常采用的方法;只是以往的哲学家们从未从语言与世界所可能共享的逻辑结构这种角度,来分析这种符合论之所以成立的条件,他们往往从直观上就断定语言与世界是符合论的关系。从这一点上讲,维特根斯坦的思考的确进了一步;他不仅在直觉上认为语言与世界互相符合,而且试图构造逻辑图像论这样的理论来说明世界与语言如何可能互相符合。

通过上述方式,维特根斯坦构造了一个描述实在世界的逻辑图像论。他希望通过这种理论来澄清我们的思想,能被逻辑命题所描述的就能被清楚地表达,对于那些不能被描述的问题,比如伦理、美学、世界的意义等问题我们就应该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不仅建议人们对美学和伦理等问题保持沉默,他还指出,传统哲学中的大多数问题甚至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哲学家们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10]消除语言给我们思考带来的迷雾,澄清思想的意义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维特根斯坦工作的目的所在。

那么,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框架下,我们以什么方式清楚地谈论这个世界呢?上文提到,维特根斯坦认为:真命题的总体就是全部自然科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符合论的意义上清楚地言说世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虽然还并未触碰到人生的问题,但这种问题同时被消解掉了。[11]

在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分析框架中,科学问题与人生或者生活问题截然二分,那些需要保持沉默的领域也恰恰属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领域。生活的领域是意义的所在,而以数学为语言的科学领域因为不能表达思想而无法承担意义的追问。[12]正因如此,维特根斯坦才说,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并且,哲学不是自然科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