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思想研究
- 李果
- 1032字
- 2025-04-08 21:06:15
一 语言游戏与说理
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中着力对传统怀疑论所涉及的相关论理词(比如知道、相信、怀疑、理由、逻辑、经验等)在日常语言(everyday language)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维氏阐明了摩尔对怀疑论反驳的偏颇之处,以及怀疑论本身在日常生活层面的无意义性(见第一章)。
但在维特根斯坦的分析过程中,他还展现了另一种基于语言游戏本身的怀疑论,这种怀疑论表现为:持有不同语言游戏中的人们互相之间进行说理(reasoning)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几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在维氏的分析框架中,不同的语言游戏被设想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说理系统,各自的道理仅仅在其内部有效[1]。根据维特根斯坦所设计的思想实验,当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与那些不将物理学定律视为有效理由的土著(primitive men)相遇时,双方对彼此的道理都会产生怀疑,因而彼此之间的论理、交流就会出现困难。涉及一些原则问题的时候,双方还会将对方视为蠢货或者异教徒(heretic)[2]。
揆诸历史,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也大抵正确。如果不同地域的语言游戏彼此之间的道理能够很顺利地相互传递,则持有不同语言游戏的人们互相之间就会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纷争了。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在维特根斯坦的上述例证中充当原始人角色的人们最终抛弃了其原来的语言游戏进而习得了别的语言游戏(比如现代社会中的平等、自由以及科学等)。这种转变的发生,除了强势一方的军事武力征服之外(我们会在本书结尾部分对这个因素稍做讨论),语言游戏自身道理的传递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就像维氏在其例子中所讨论的:语言游戏之间的说理到最后就是说服[3](persuasion),通过这种方式,传教士让土著居民改了宗[4]。
那么,语言游戏之间的说服是如何发生的?一边是语言游戏作为封闭的信念系统;一边是通过说服改宗的例证。语言游戏之间的道理如何得以互相传递?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对文化/宗教等相关问题的考察中可以看出,语言游戏因其内部逻辑命题(或与之类似的枢纽命题)的不同而注定不能互相兼容对方的道理,这也是很多学者试图从相对主义的角度解读维特根斯坦的宗教观的理由;但维氏在《论确定性》中对经验命题的相关论述又向我们展示了语言游戏彼此内部道理互相传递的可能。
而就所涉及的文本而言,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源自维氏在其《论确定性》中展示的语言游戏相互之间说服及其周边问题;但仍需结合《哲学研究》《哲学语法》《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等文本对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提出的背景做出介绍,并对其含义做出界定。在论述过程中还会涉及维氏的《对弗雷泽金枝的评论》以及《文化与价值》等相关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