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伊奥尼亚学派

在进入本讲的主角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之前,我们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刚才已经谈到的泰勒斯和他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以及毕达哥拉斯和他的追随者们的工作。

米利都人泰勒斯(约前620—前546年)的生平我们知之不多,人们往往会提起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写到的一个小故事,说泰勒斯太过专注于研究星空和天体,以至于不小心掉进了坑里,他身旁的色雷斯少女嘲笑他太专注于云上的事情,以至于看不见脚下的大地(图1.7)。1这个故事自然有不同的讲法:一方面,它提醒哲学家们在关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反思的同时,也要留心眼前的世界和它所面临的具体的、实践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也展示出,哲学这种特殊的思考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此不同,以至于很难被普通民众理解。

至于泰勒斯的哲学主张,非常遗憾,只有两个残篇可以确切无疑地归在他的名下。一个残篇断言:“水是万物的本原。”2本原(archē)是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它既指事物在时间上的开端,也指支配一个事物运动变化的法则,或对于运动变化的解释。泰勒斯认为水可以解释这一切。这是一个不明觉厉,但显然唯物论色彩浓郁的自然主义主张。

但另一个残篇的气质则大为不同:“万物充满了神。”这里的“神”,至少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灵魂。3所以他似乎又有一种万物有灵论的主张,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被灵魂或生命的原则所支配。

图1.7 约翰·坦尼尔《跌入井中的天文学家》版画,出自Thomas James, Aesop’s Fables: A New Version, Chiefly from Original Sources, Illustrated by John Tenniel, London: J. Murray, 1848, p. 216。

泰勒斯原本的解释究竟如何,我们并不清楚。甚至离他并不久远的亚里士多德也只能猜测,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作万物的本原,是因为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而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的,热所从中产生的东西被看作万物的来源。此外,万物的种子也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4 至于作为本原的水和他所说的神或灵魂之间的关联,就更不可知了。亚里士多德说泰勒斯将灵魂看作运动的本原,因为他在观察到磁力吸附现象时断言磁石拥有灵魂。5但我们并不清楚灵魂作为运动的本原究竟是一个独立的本原,还是水的另一种形态?西塞罗等后世作家持第一种主张,声称这里的灵魂指的是整个宇宙的心智,它从水中塑造万物。这听起来尽管不太可信,但至少解释了水为何能演化为万事万物不同的形态。6

因为泰勒斯留下的残篇实在太少,现代学界更愿意把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前546年)看作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缔造者。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体——“论自然( Peri physeos ) ”,它成为早期哲学写作的范式。

阿那克西曼德又被称作“宇宙生成论(cosmogony)与宇宙论之父”(图1.8)。在《论自然》中,他尝试对世界的深层变化给出一个自然主义的甚至是机械论的解释。例如,他认为我们不需要什么东西来支撑大地,大地就在整个宇宙的中央,它到其他所有事物都是等距的,所以没有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推动大地朝向一个特殊的方向运动。7

图1.8 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出自M.A. Orr, Dante and the Early Astronomers , London: Gall and Inglis,1913, p. 59。

和泰勒斯不同,阿那克西曼德并没有把水或某种特殊的物质元素(例如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作为世界的本原,因为他认为这些物质元素由于自身的物理特性,就必然是确定的和有限的。而这样的元素难以解释自然界纷繁杂多,而且往往与之相对立的现象。例如用水来解释火就非常困难。

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我们应该换一个方向来思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永久持存的,在时间上没有限定,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解释在本原尚不存在的时间中出现的自然现象;与此同时,本原在空间上也应该没有限定,否则就没法包容万物;同时,本原也不应该有特定的性质,而是在整个时空中持存不变的事物。阿那克西曼德将它称之为“apeiron”,中文通常译为“不定”,但它也有“无限”“没有边界”等含义,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理解自然界中的边界、事物的确定性质以及万物的生成变化。8

但是,“不定”作为对世界的解释,它是有缺陷的。按照流行的解释,它没有特定的性质。9然而,我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恰恰是因为有特定的性质约束着它们的变化。阿那克西曼德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要解释自然中的变化,尤其是包含着对立面的变化,除了“不定”这一消极本原之外,还需要引入更为积极的法则:

存在者从中生成之来源,也是其毁灭时的归宿,这根据的是必然性(chreōn),因为按照时间的安排,它们要为自己的不义彼此付出代价和补偿。10

这常常被称作“补偿原则”,它被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具体运作:这个世界受到一些彼此对立的基本实体或性质的支配,例如水和火、冷和热、干和湿。如果这些对立面中有一方在某段时间占了支配地位,另一方在其他时间段中就需要得到补偿。例如夏天时热居于支配地位,到了冬季,就需要冷来占据支配地位作为补偿。

这是一个今天看起来非常幼稚和粗糙的自然法则。但需要强调的是,它首先并不是一个通过观察自然归纳得出的后天原则,而是哲学家在反思可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时,引入的一个约束自然变化的先天法则。因为阿那克西曼德明确地强调了这一切是出于“必然性”,而不是某种经验法则。此外,这个法则不仅仅描述自然事实,而且确定了世界的规范性秩序。通过“不义”“代价”“补偿”这些带有强烈价值色彩的词汇,阿那克西曼德表明:只有当自然受到这种补偿原则支配时,它才是一个好的、有序的、正义的世界。

通过引入“补偿原则”,阿那克西曼德试图利用某种先天的、具有必然约束力的法则来解释世界,这是早期哲学家一个了不起的尝试。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自然哲学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有了分别。我们稍后会回到早期哲学家所强调的“必然性”这一概念再做进一步解释。11

可以附带一提的是,阿那克西曼德也常被看作进化生物学之父,因为他提到了物种之间的演化。在他的宇宙生存论的模型中,物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从水生到陆生演化。12当然,这能不能理解成进化论的先驱,属于科学史而不是哲学史的领域。

1 柏拉图:《泰阿泰德篇》174a4-8。

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3 983b17-21。

3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1.5 411a7-8。

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3 983b22-27。

5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1.2 405a19-21。

6 西塞罗.《论众神的本性》1.10.25 (DK11 A23)。DK这一缩写的含义,见本讲后的阅读指南。

7 DK12 A11.

8 DK12 B2-3.

9 对“不定”一词的不同解释,见Daniel Graham, The Texts of Early Greek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 66-67。

10 DK12 B1.

11 见本书1.3.4。

12 DK12 A30.